豆瓣电影 TOP250 NO.31


简介

  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但就在哈利11岁生日的时候,他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哈利从该学院派来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这是一间魔法学院,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哈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魔法师,在对付伏地魔的战斗中双双献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难。
  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后,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飞行天赋,得到麦格教授的推荐进入了格兰芬多的魁地奇球队。另一方面,哈利发现霍格沃茨学院内有一股黑暗势力似乎在暗暗滋长,揭开谜团的关键就在有凶恶的三头犬守护的房间内。
  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好朋友决定探个究竟。

获奖情况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2)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斯蒂芬妮·麦克米兰,斯图尔特·克莱格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朱迪安娜·马科夫斯基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威廉姆斯

  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2002)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12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2011)
  特别表彰

幕后揭秘

  超过1亿册的销量,被译成47种语言出版,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可谓畅销至极,已然成为世界性现象。然而在英国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Heyman)看中罗琳的作品时,这位女作家还名不见经传。

  1996年,海曼从美国回到伦敦,筹备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Heyday Films。当时海曼的弟弟和妹妹都只有10多岁,所以他对儿童片十分感兴趣。公司里的合作伙伴很快得知了这一点,于是一本由不知名作者完成的新书被送来,海曼的秘书妮莎用周末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妮莎的评价激起了海曼的兴趣,当晚就看过了小说,海曼被其中新奇的创意牢牢吸引。第二天一早,海曼就开始着手版权的问题。

  1997年初,J·K·罗琳首次与海曼会面,海曼承诺,影片一定会忠于罗琳的原著。经过仔细斟酌和物色,曾执导《小鬼当家》和《肥妈先生》的克里斯·哥伦布最终被选定为本片导演。

  当时,哥伦布的女儿埃莉诺非常喜欢这本小说,并推荐给父亲。虽然哥伦布看过之后希望拍成电影,但当时导演的人选已经初步敲定。几个月后,哥伦布的经纪人致电给他,说影片导演再次空缺,但很多导演都在努力争取,华纳公司和制片人大卫·海曼正在不停的同导演人选会面。哥伦布并没被激烈的竞争形势吓倒,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见解打动制片方。不久,哥伦布见到了罗琳,并很快从紧张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给罗琳。“虽然竞选的众多导演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哥伦布不仅充满热情,而且了解原著,力求忠于原著,”海曼说。很多导演打算改编原著,有人说要将故事改在好莱坞,有人想拍成动画片,只有哥伦布知道影片的观众出自小说的粉丝,如果不忠于原著,定会影响影片票房,影片必须在英国拍摄,而且全部起用英国演员。

  2000年3月,哥伦布和海曼已经开始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扮演哈利·波特的人选还是一筹莫展。从1999年两人就开始物色小演员,可数千人试镜之后依然找不到适合的人选。选角导演几乎崩溃,对哥伦布抱怨道:“我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

  一次无意间,哥伦布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发现了《块肉余生记》,封面就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眼前一亮的哥伦布说这就是他想要的,这个男孩就是哈利·波特,而选角导演却告诉哥伦布,雷德克里夫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父母对这部影片不感兴趣。

  几个月后,海曼和本片编剧斯蒂芬·科洛弗到剧院看戏散心,撞见了经纪人艾伦·雷德克里夫,并被介绍给他的儿子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看见丹尼尔的海曼顿时感到喜从天降,以至无心看戏。而当他想找到艾伦商谈时,发现雷德克里夫一家已经提前退场,求才心切的海曼彻夜难眠。

  第二天下午,海曼和哥伦布见到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这个男孩有着11岁孩子少有的魅力、内涵和黑色特质,海曼和哥伦布需要做到的,就是说服雷德克里夫夫妇,让他们相信会保证孩子的安全。不久,罗琳收到了丹尼尔的照片,她说:“我感觉好像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了。”

  其实,丹尼尔在几个月之前就知道剧组在选角,但他认为自己面对不计其数的竞争者不可能胜出,于是放弃了试镜的机会。后来在制片方的邀请下,丹尼尔接受了一系列的试镜。一天他正在洗澡,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兴高采烈的告诉他制片方决定由他来扮演哈利·波特,丹尼尔兴奋异常,第二天凌晨两点便匆匆醒来,叫醒父母问道:“是真的吗?我是不是在做梦?我太兴奋了!”


阿里云盘地址

***此处内容登录后可见***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可见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