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 TOP250 NO.57


简介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获奖情况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0)
  最佳影片(提名) 保罗·乔恩格·威特,托尼·托马斯,史蒂文·哈夫特
  最佳导演(提名) 彼得·威尔
  最佳男主角(提名) 罗宾·威廉姆斯
  最佳原创剧本 汤姆·舒尔曼

幕后揭秘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又是什么?《死亡诗社》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本片是导演彼得·威尔的上乘之作,曾获得四项学院奖提名,赢得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主演罗宾·威廉斯的出色演技,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非主流”的好莱坞导演

  电影在情节的安排上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喜剧式的上半场和悲剧式的结局使得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又不落俗套的剧本使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虽然彼得·威尔是好莱坞导演,但他的电影却没有浓重的商业味,他总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理念来诠释深刻又矛盾的人性,为影片赋予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在本片中,导演彼得·威尔更深入地涉及到成人与小孩的矛盾冲突,妥协服从与自我实现的无奈对抗,禁锢的思想与年轻生命的对立。

  影片从1988年11月14日开拍至1989年1月15日结束,历时2个月整。故事虚构了一所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而影片的实际拍摄地是位于特拉华州的圣安德鲁学校。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电影的另一个灵感来自于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再见,基普先生》,该书至少4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更改的结局

  原著中故事的结尾,佩里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内尔的心灵,要求学校赔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诗社的成员联合起来为基廷老师进行辩护。此时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师病情日益严重,孩子们也被留校察看,最终基廷老师死于白血病,但是却对孩子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演更改了原著的结局,更加突出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但他同时表示他希望当时遵循了原著的意思。同时,该片成为北美高中英文课上的电影教材。

  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微妙发展,以及他们对基廷老师日益增长的敬佩之情,导演特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

  关于演员

  当年在选演员时,比尔·莫里和达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师的人选,但是杰夫·凯纽打算执导这部电影后,就让罗宾·威廉斯出演了该角色。事后达斯汀·霍夫曼对罗宾的试镜大为赞扬,认为他一定会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罗宾·威廉斯饰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师基廷,他热爱文学、爱好诗歌,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他尽量收起一贯的搞笑伎俩,但他的即兴幽默已经深深融进基廷老师的教学风格当中,他出色的表演为本片增色不少。

  当年年仅18岁的伊桑·霍克饰演一个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学生托德(Todd),并在片中大放异彩。在采访时他对导演彼得·威尔盛赞有嘉,认为导演对他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导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讲话很有意思”,尤其是当时伊桑还没怎么遇到过澳大利亚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导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阿里云盘地址

***此处内容登录后可见***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可见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